book

作者:
瀏覽:450
top 《民藝四十年》一書是柳宗悅先生四十年民藝之路的滄海老拾珍。他最早提出“民藝”概念,創辦雜志,著書立說,普及推廣“民藝”的理念;並身體力行,收集整理民間器具,將自己畢生收集貢獻于社會和民眾。四十余年中,柳宗悅先生及其同仁走過了一個無比漫長而艱辛的歷程。沒有這些滲透在字里行間一點一滴對于民藝的尊...
作者:
瀏覽:348
top 錢君陶先生,是中國當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書畫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文藝出版社編審、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本書是錢君陶先生一部講述中國古代舞蹈的小書,分為七個部分︰中國古代跳舞之起源、制度、中國古代婦女之跳舞、跳舞之種類、跳舞之方法、跳舞之變遷,為讀者介紹中國古代跳舞史。...
作者:
瀏覽:539
top 王震,我國首批赴西班牙留學深造的青年吉他演奏家。 1989年開始以吉他演奏家身份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杭州等地舉辦了古曲吉他音樂會巡演,受到廣泛好評。多家新聞媒體均做了專題報道。 1994年赴西班牙巴塞羅那格拉諾列斯音樂學院(Conservatorio Granolles de barcelo...
作者:
瀏覽:603
top 陳翔鶴,中國現代作家。1901年3月19日生于四川省重慶市。1919年畢業于成都省立一中。1920年考進上海復旦大學。1923年轉學到北京大學研究生班,專攻英國文學和中國文學,三年後執教。自1927年至1936年先後在山東、河北省等校任教。“七•七”抗戰爆發後返回故鄉,次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
作者:
瀏覽:599
top 少兒美術教育是視覺藝術美育活動,它可以使學生在視野感受能力、視野理解能力、空間表現能力和造型能力等方面得到更好的訓練,從而獲得良好的發展。如果沒有系統的美術教育,學生即使有良好的藝術天賦,也有可能在缺乏美育的教育中失去發現美的眼光,對美好的東西視而不見,盲目跟從流行與時尚,缺乏審美判斷力。因...
作者:
瀏覽:568
top 本書收入李健吾的劇作2部、小說3篇、散文7篇、文藝評論3篇。其中《終條山的傳說》曾被魯迅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有好評;他的戲劇作品能深入人物內心矛盾,結構緊湊,對話俏皮利落,具有獨特風格,斯諾認為他和曹禺同為30年代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他的評論不以判斷作品優劣為己任,而是融入自己...
作者:
瀏覽:384
top 本書系統地收集了國內外裝飾鐵藝的各種表現形式,按照科學的分類方法給讀者詳細地展示了鐵藝的魅力,目的就在于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鐵、感受鐵藝,讓鐵藝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給鐵藝設計、生產、使用提供更多的靈感與選擇空間。 書中共分為鐵藝實例圖片與鐵藝樣式設計兩大部分,鐵藝實例中包括大門、圍欄、樓梯、...
作者:
瀏覽:696
top 陳銓,中國現代作家。1903年11月25日生。四川富順縣人。別名陳正心,筆名T、濤西等。1916年入縣高小學習。1919年8月就讀成都省立第一中學。1921年畢業後到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學習。1928年8月赴美留學,獲奧伯林大學文學學士、碩士學位;後赴德國留學,獲博士學位。1934年歸國,任武...
作者:
瀏覽:668
top 為了進一步挖掘、搶救、保護和宣傳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全體社會成員對民族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增強廣大群眾的保護意識,使那些處于困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編者組織專家學者在對廣東省珍貴的、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梳理、考證和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廣東非物質文化...
作者:
瀏覽:567
top 老向(1901.10—1968.8),原名王向辰,河北束鹿人。由讀私塾直接考入北京師範學校。1920年後擔任過小學校長。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26年停止學業,和何容一起參加北伐革命軍,到武漢朱培德師任政治部指導員。1928年隨軍赴南京,在政府的司法行政部做課員。1929年重返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