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在先前 NVIDIA 公佈 Kepler 架構後,主打經濟實惠的 Kepler 架構的就是 GTX 650 家族,其中 GTX 650 Ti 在效能與功耗的表現算是很均衡的選擇;而在三月底左右, GTX 650 又多了一款新的成員,及是基於 GTX 650 Ti ,但是導入更多用於高階顯卡的設計的強化版 GTX 650 Ti Boost ,比起 GTX 650 Ti 提昇約 40% 的效能,整體效能更貼近 GTX660 。

 

筆者這次借到的是 NVIDIA 提供的原廠卡,市售版本擁有 2GB 與 1GB 版本,這張公板卡為 2GB 設定,跳轉開始介紹。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GTX 650 Ti Boost 與 GTX 650 Ti 採用相同代號 GK106 的核心,同樣為 768 個 CUDA 核心構成,時脈從原本 928MHz 微調為 980MHz ,不過由於導入原本用於更高階 Kepler 的 GPU Boost 設計(也是卡名後方 Boost 名稱來源),故可在高負載狀況下進行自動化時脈提昇至 1033MHz ,此外 GTX 650 Ti Boost 提供雙卡 SLI 的功能。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另外相較 GTX 650 Ti , GTX 650 Ti Boost 在記憶體也擁有更高的規格,時脈從 GTX 650 Ti  的 5.4Gbps 提昇到與 GTX660  同等級的 6.0 Gbps ,頻寬也從 86.4GBps 提高至 144 GBps ,除了 GPU 時脈提高,記憶體頻寬的提昇也是影響效能的關鍵;不過熱功耗設計也略為提升到 140W 。整體來說 GTX 650 Ti Boost 是基於 GTX 650 Ti ,但同時享有 GTX 660 功能下放的產物。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筆者所拿到的這張是來自 NVIDIA 的標準公板,採用與 GTX660 、 GTX670 相同的公板散熱器,屬於自風扇進行抽風、從擋板處將熱風排出的設計;不過散熱器的長度其實遠大於電路板,風扇處實際上完全沒有電路板,故市售的 GTX 650 Ti Boost 是可找到採用較小型散熱器的版本的。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此外, GTX 650 Ti Boost 的預設輸出端子提供 DVI-I 、 DVI-D 、 HDMI 與 mini DisplayPort ,相較先前 GTX 650 Ti 要進行四螢幕 3D Surround 還要將 mini Display Port 連接 DisplayPort Hub , GTX 650 Ti Boost 則可直接進行單卡四輸出。

當然基於 Kepler 架構,在加入 GPU Boost 機能後, 650Ti Boost 除了 CDUA 核心數量等要素外,與更高階的 Kepler 顯示卡基本功能更為接近;當然同為 Kepler 架構,全新的 TXAA 反鋸齒功能就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新功能。

 

TXAA 時間混疊反鋸齒是 NVIDIA 針對物件移動或是畫面移動產生的反鋸齒,這項技術是透過暫時過濾器、硬體反鋸齒架構以及自訂 CG 電影風格反鋸齒解析,透過目前畫面的像素內外側採樣以及前一幀幅的採樣將畫面的像素過濾,並可以使用比 MXAA 更低的系統資源達到更高的反鋸齒效果。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目前 TXAA 也已經被整合到一些遊戲的引擎當中,例如刺客教條 3 就擁有這項技術,當然以 GTX 650 Ti Boost 的實力以 Full HD 執行不是難事,故筆者將遊戲切到高硬體需求 ,提供中等反鋸齒、高等反鋸齒 、 TXAA 三種情況開啟的擷圖,點選可以看原圖。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至於效能方面,筆者以 Intel Core i5-3470 搭配兩條 4GB DDR3 1600MHz 與 128GB SSD 作為 GTX 650 Ti Boost 作為測試平台,以 3DMark 11 、 3DMark Vantage 、 3DMark 、惡靈古堡 6 Benchmark 與古墓奇兵內建的測試功能進行測試;以效能而言 GTX 650 Ti Boost 確實是相當優秀,以針對 NVIDIA 進行最佳化的惡靈古堡 6 能夠以筆者的平台獲得 S 的分數。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至於古墓奇兵方面,筆者是與系統預設的高特效搭配 Full HD 為設定進行測試,由於受到 TressFX 髮絲物理特效是針對 AMD 最佳化的結果,開啟後效能會明顯受到影響,不過古墓奇兵得分狀況不佳應該也與筆者私人用的電腦以現在桌機來看主要元件只算中階偏低的等級有關。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這時候就不得不介紹 NVIDIA 最近釋出的一項 Beta 服務 GeForce Experience ,這項功能最重要的就是協助玩家快速的依照自己硬體規格調整遊戲設定。乍看下好像沒什麼,遊戲設定不就打開選單調整一下就好?不過實際上 PC 平台最麻煩的就是多元的硬體搭配以及部份遊戲與特定硬體最佳化造成的影響。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GeForce 可以針對玩家的硬體(當然顯示卡還是得要 NVIDIA 的啦)以及電腦中的遊戲進行掃描,並從系統資料庫找出適合玩家配備的參考設定,消費者可選擇直接套用,也可以建議的數值去進行微調,微調是以執行的流暢度作為依據,當硬體規格不足也會對特效進行取捨,旨在提供玩家畫面與順暢的平衡點,對中階配備的玩家在遊戲設定有相當大的幫助。

下放 GPU Boost 並搭配更高規記憶體, NVIDIA GTX 650 Ti Boost 動手玩

 

GTX 650 Ti Boost 2GB 版本主打的市場約為台幣五千左右,憑著 Boost Core 技術下放、更高頻寬的記憶體等規格升級,效能比起標準的 GTX 650 Ti 高出許多,也逼近高一階的 GTX 660 ,不過較尷尬的是 TDP 與目前市場價格與 GTX 660 過於接近,容易造成消費者在選擇上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