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高畫素但求高感光表現的怪物, Sony A7s 可交換鏡頭相機動手玩
Sony 去年宣布主打小尺寸的 35mm 全片幅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 A7 與 A7r ,個別以 24MP 與 36MP 感光元件作為兩者的差異,而在今年 Sony 再推出 A7 家族第三款成員 A7s,不同於前兩款兄弟以拍照為主要訴求, A7s 主打的是 4K 錄影,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感光元件是一張全新開發的 12MP 元件,顛覆現在相機不斷提高解析度的趨勢。
為何會逆勢將畫素控制在 12MP ,也與 A7s 主打的 4K 錄影息息相關,但意外的是 A7s 展現的不僅是在錄影方面強悍的表現,單純作為一款相機, A7s 也依舊可圈可點,尤其是在高感光度的表現,更可用"剽悍"形容。
跳轉開始由拍照的部分開始介紹這款 A7 系列的第三款機種
A7s 的設計與 A7 、 A7r 如出一轍,從外觀設僅能從銘牌的部分看出與兩款兄弟機種的差別;外觀同樣是採用略為復古又帶有些許前衛的金屬機身,以及內建電子觀景窗設計,機身提供包括外接螢幕、外接麥克風與耳機的插槽,操作介面也是大同小異;以一款搭載 35mm 全片幅元件的可換鏡頭機種來說, A7s 的體積仍與他的兄弟們一樣是相當精巧的。
A7s 與兩款老大哥最關鍵的不同點,就是在此次所搭載的全新設計 12MP 35mm 全片幅感光元件,為何會將畫素限制在 12MP ?因為 4K 錄影並不需要用到高畫素,以目前 4K 的 3,840 x 2,160 或是 4,096 x 2,160 而言,約莫9MP 即可滿足需求,再高的畫素最終還是會降到約 9MP 。
不過若是如此, Sony 為何不沿用既有的元件而是全新開發一張低畫素的元件?主要還是為了錄影的情境為出發點; Sony A7s 的想法與 Nikon D4 某些地方是有些相同的,只是一個為了錄影,一個則是為了拍照,但同樣都是為了提升高感光度細節還原而做出此設定。
同樣面積下的感光元件但是畫素壓低,意味著每個畫素點的面積得以擴大,可大幅增加各畫素點的細節保留能力,且同時因為畫素點較不密集,連續長時間運作的漏電與干擾也會比同面積的高畫素元件少,更有助於減少以錄影為訴求的 A7s 在連續運作下產生的熱噪點。
對於拍照而言,這張畫素刻意壓低的 12MP 元件也帶來不少好處,尤其筆者當初試用過 A7R ,對其拍攝後的寫入處理速度感到相當困擾,畢竟大畫素照片意味著資訊量較大,也需要較多的處理時間產生檔案,檔案也較為肥大,若是拍攝 RAW 原始檔案,就會有更多連續拍照的時間間隔,且 A7r 當時試用時會因為照片處理有一小段時間機身將無法進行操作設定;A7s 則因為僅有 12MP ,資訊量與處理時間也因此較快,單張拍攝後機身可快速的恢復可設定狀態。
至於 4K 錄影方面, A7s 需要使用 XAVC S 格式進行拍攝,且此模式主打高資訊量,意味著需要大容量儲存設備才能啟用, A7s 需要搭配外接式的高速儲存才能進行 4K 錄影,故此次就未測試錄影的機能。
Sony 也為了這款主打錄影的機器推出許多的攝影用套件,包括穩定架、螢幕等等套件,甚至還有一款專為錄影設計的專用鏡頭,不過這次借到的搭配則是 Zeiss 的 24-70mm F4 OSS 這款鏡頭;這是一款為拍照規劃的鏡頭,雖非不能用於錄影,不過電子對焦環的操作手感以及鏡頭的對焦速度不像物理設計的對焦環般的直覺。
對於有畫素迷思的使用者,肯定會對僅有 12MP 的 A7s 影像品質與細節感到質疑,不過照片的表現說明一切;雖然沒有 36MP 的震撼力,然而一但進入低照度環境拍攝, A7s 的表現宛若怪物一般,在高 ISO 透過元件先天特性與演算法的加持,影像純淨度比起高畫素元件更加,且細節資訊的保留能力也令人驚艷。
光看 12MP 的照片也許還無法感受 A7s 的低照度表現有多剽悍,不過上面這組在演唱會拍攝的照片,由於筆者未留意機身設定被限制在 APS-C 裁切,在此模式下僅剩下 5MP 的大小,然而即便將 ISO 開到 12,800 ,這幾張僅 3MB 左右的照片完全無法令人聯想這僅是 5MP 畫質下的表現。
另外, Sony 當初有強調 A7s 在低照度對焦的表現遠勝於 A7與 A7r ,當然勝過僅有對比式對焦的 A7r 很正常,不過能夠比 A7 暗部對焦表現更佳,恐怕也與其元件特性有關; A7s 與 A7 在相同的相位差對焦系統與影像引擎下,由於對比式對焦仰賴感光元件訊號的資訊量,每個像素點面積較大,意味著能給演算系統更多的參考資訊,也造成 A7s 暗部對焦能力能勝過 A7 。
礙於元件大小與對焦系統原理, A7s 仍與採用傳統五菱鏡的新式 DSLR 對焦速度有落差,不過比起 A7 則更為進步,雖然由於片幅的關係無法達到 A6000 般的快速,但約略有 NEX-6 左右的水準,不過暗部的對焦表現則比起 NEX-6 更好,雖稱不上飛快,但準度是相當不錯的。
止於錄影的部分筆者這次並未進行測試,不過有交給 Beam Media 的朋友進行體驗,他們覺得 A7s 用於錄影,除了基於 E 接環容易搭配各類鏡頭使用外,比起它牌的可錄影相機,由於內建電子觀景窗,使用體驗更接近傳統錄影機;不過也許是機身較緊湊或是金屬機身特性,約莫段斷續續拍攝 30 分種短片,機身就有發熱的情況,然並未產生熱雜訊。
A7s 的本質定位雖然是以錄影為主,但單純作為一台相機,卻也顯現另一種與 A7 、 A7r 不同的剽悍,以拍照使用, A7 系列的三款機種當中筆者個人甚至是最偏好 A7s ,雖然 12MP 看似在這個連手機都已經 20MP 的時代並不起眼,然而以拍攝日常生活照片甚至輸出一般雜誌刊物, 12MP 已經綽綽有餘,別忘了光是 2K 的解析度就已經超越雜誌的印刷,更何況 12MP 已經超越 4K 解析度所需。
A7s 的剽悍,在於其採用低畫素元件帶來的每像素點細節資訊量,以及高感光拍攝下較少的雜訊,而且別忘了此元件本身的尺寸仍是 35mm 全片幅,具有與 A7 、 A7r 相同的元件景深特性,在散景表現也是具有相同的條件。
A7s 用於拍照,讓筆者想到先前曾使用過的 Nikon Df ,同樣也是小尺寸的 35mm 全片幅機身,畫素也不是特別的高,然而無論細節資訊或是高感光表現都令人驚艷,且 A7s 還保有錄影的功能(應該說 A7s 本來就是設定在 4K 錄影為主),這點倒是比刻意封印錄影的 Df 在使用上有更多的彈性,不過機身的握持感則也繼承 A7 系列快門位置較尷尬、還有觀景窗旁兩個按鈕不好按的特性,希望下一代的機身能夠再調整人體工學提供更好的拍攝手感;不過 A7s 的快門抖動抑制倒是比先前使用過的 A7 理想很多。
A7s 除了是一款表現優秀的 4K 錄影機外,換個角度來檢視 A7s ,也可回過頭去考慮如果不是用於商業攝影,為何要被高畫素的趨勢追著跑?確實高畫素元件在光線良好時可展露優秀的細節資訊,但對於一般沒有大圖輸出需求的休閒攝影者,提供夠用的畫素,但擁有可用的高感光度表現也許來的更實在一點,且也不需要使用那麼大的容量與高效能的電腦處理影像。
不過 A7s 的價格相較它的兄弟是明顯偏高的,雖然影像品質優秀,不過與 A7 的價格差也足以購買一顆原廠的 Zeiss 35mm F2.8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畫素低不代表 A7s 的成本會比較低,相反的反而由於採用全新的感光元件造成成本的明顯增加,也因此反映在售價方面;回歸現實考量,如果考慮到成本,筆者應該會挑選 A7 ,但如果預算充裕 A7 無疑是三者中最合乎筆者個人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