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訪 Sony 耳模職人投野耕治先生: 以行動與微型化為訴求,不斷挑戰新技術的可能

作者:
瀏覽:350

二訪 Sony 耳模職人投野耕治先生: 以行動與微型化為訴求,不斷挑戰新技術的可能

 如果很喜歡耳機,並且詳知 Sony 的數款經典耳機,那遇到 XBA 系列耳機的設計師投野耕治先生肯定會相當的感動,投野先生擁有 32 年的耳機設計經驗,並且是 Sony 第二代的耳模職人(專為 Sony 翻印耳模並研究的專家)生涯參與過多款經典耳機的設計,包括 MDR-E888 、 MDR-G61(Street style)、 MDR-Q33 、MDR-F1 、 MDR-EX70 、 MDR-XB700 與這次的 XBA ,不過更重要得是他也參與過 R10 與 CD-900 兩款膾炙人口的耳機的開發。

在 32 年的設計生涯中,也幾乎成為 Sony 耳機開發史的見證者,在昨天的專訪中,投野先生講述了許多關於 Sony 耳機開發的軼事,也包括許多產品概念以及發想的由來,跳轉正式開始。

二訪 Sony 耳模職人投野耕治先生: 以行動與微型化為訴求,不斷挑戰新技術的可能

由一枚硬幣的啟發

早期的耳機都是針對家用設計,需要強大電流的擴大器才能正常工作,並且重量相當的驚人,在當時 Sony 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造能夠帶著走的耳機。在當時, Sony 的團隊看見一個年輕人把硬幣塞在耳朵上,這個小小的動作促成 Sony 日後耳機的發想:為何不能把單體縮小減輕耳機的重量呢?

根據這個概念, Sony 作出了首款針對行動使用的 23mm 動圈單體,恰好與硬幣的尺寸相當接近。至於商品化的結果,就是搭配 Walkman 隨身聽一起推出的 Sony MDR-3 ,這款頭戴式的小型化耳機改變了許多對耳機的概念,在當時許多耳機都是封閉設計,但小巧、開放設計且能夠隨身使用的 MDR-3 造成了相當多的市場回饋。

不過 Sony 又再次思考,有沒有辦法把耳機的單體塞到耳孔內,讓耳機更容易配戴呢? MDR-3 的 23mm 單體基本上塞進一般成年男性的耳孔中都有一定難度,更何況還要加上框體。也因次, Sony 就一股腦跳進單體小型化的領域;當時做出一款 16mm 的動圈單體,也算是研究的成果。

不過 16mm 單體畢竟重量還是不輕,要作成耳塞設計仍有一定的難處,但 Sony 仍將這款小型化單體投入市場,並且做出 MDR-e252 耳塞式耳機。

二訪 Sony 耳模職人投野耕治先生: 以行動與微型化為訴求,不斷挑戰新技術的可能

從小型化單體到創新的耳道耳機

除了小,還要更小, Sony 仍不滿足於 16mm 單體,接下來就是繼續挑戰,並且在 1985 年完成 9mm 單體的雛型,但是 Sony 發現小尺寸的動圈單體似乎聲音表現不如預期,畢竟動圈耳機震膜的口徑越大,理論上的聲音表現也會越好。

經過多年的努力,一款對 Sony 隨身耳機相當重要的里程碑終於完成,使用 9mm 單體的 MDR-EX70SL 的誕生,成為 Sony 推出入耳式耳機的先驅。這款 MDR-EX70SL 除了完成單體的微型化以外,也首度使用矽膠作為將耳機固定在耳孔的介質。

不過接下來,投野先生的上司給了一個讓投野先生相當頭痛的課題:既然 9mm 都做出來了,那要不考慮 2mm 單體的可能性。這個問題投野先生心中其實已經有個答案,以動圈耳機的原理作到 2mm ,聲音的詮釋絕對是有問題的,但是為了微型化,也許有其它的答案。

二訪 Sony 耳模職人投野耕治先生: 以行動與微型化為訴求,不斷挑戰新技術的可能

從無到有的平衡電樞產品線,只為追求輕巧美聲

在當時,開始有廠商把原本用於醫療助聽器材的平衡電樞單體用在耳機的領域,投野先生跟他的團隊發現這個產品相當的意思,僅有小小的體積卻能發出比同尺寸動圈單體還優異的聲音,並且驅動容易;當時投野先生就找上生產平衡電樞的廠商,並且與其購買單體回來研究,中間也試圖與廠商合作,但 Sony 的耳機團隊卻陷入了泥沼:這個小東西到底是怎麼發聲的、是用什麼材料做出來的?

投野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整個設計團隊認為,固然直接與廠商購買單體可以很快的做出產品,但是卻做不到 Sony 對於聲音的要求,於是在一個契機下,投野先生恰好遇上他一位先前合作過、從事單體精密加工的老友,兩位在聊了許久後,下了一個決定,他們要從零開始,從基本發生原理、結構、材料、生產流程等,投入平衡電樞單體的自動化生產。

雖然 Sony 生產的仍是平衡電樞單體,不過 Sony 也針對結構上進行許多的改良,如上方照片當中,右手邊的是開了 1.5mm 小洞的全音域單體,至於左手邊的低音單體,則是有 60 微米的小孔,藉由這些小孔改變低頻的量,也是 Sony 這系列單體的基本結構。

二訪 Sony 耳模職人投野耕治先生: 以行動與微型化為訴求,不斷挑戰新技術的可能

Sony 平衡電樞單體的生產計畫從 2008 年開始,只花了一年就完成原型的開發,但是原型總是有許多問題,加上這也是 Sony 第一次生產平衡電樞單體,直到 2011 年,投野先生才確定 Sony 的平衡電樞單體以經達到商品化的水準。

從無到有, Sony 花了超過三年的時間,就是為了實現兼具耳機小型化以及 Sony 對聲音一貫的要求,也因為有了平衡電樞技術,不僅耳機微型化,並且即便外框體密閉設計,依舊能發出優異的聲音,也讓 Sony 這次的 XBA 產品線能夠挑戰微型藍牙耳機、無電池盒高降噪能力耳機以及高防水能力且可水洗的運動款耳機。

二訪 Sony 耳模職人投野耕治先生: 以行動與微型化為訴求,不斷挑戰新技術的可能

多款 Sony 經典耳機的催生者

在 Sony 的耳機發展史上,投野先生當然不僅投入耳機微型化的領域,也參與過許多經典耳機的設計過程;除了將單體微型化以外,由於動圈的原理就是理論口徑越大越好, Sony 也一直嘗試大尺寸動圈耳機的製作,從 30mm 、 40mm 、 50mm 一路到驚人的 70mm ,都是 Sony 耳機開發史上的產物。

對投野先生來說,有一款讓他永生難忘的經典耳機,也就是膾炙人口的 MDR-CD900 (開版圖投野先生手持的耳機,外銷版本稱為 MDR-V6 ),這款擁有將近 25 年歷史的產品,代表 Sony 耳機的多元發展性。

MDR-CD900 原本是一款真對家用市場的產品,當時對於家用耳機的調音方式會盡量將音場詮釋的大器一些;當時, Sony 旗下的唱片公司 CBS/Sony 、也就是現在的 Sony Music 正與 Sony 的耳機部門協商一款針對錄音室需求的產品,當時就很有信心的將 MDR-CD900 交給 CBS/Sony ,但得到的回應卻讓投野先生相當訝異, CBS/Sony 直接向投野先生表示這款產品完全不合錄音室的要求。

經過溝通後,投野先生發現錄音室的需求並非一味的加大音場表現,反而是要能夠將歌手的聲音清晰的忠實呈現,並且不僅是盡量減少聲音的修飾,更重要的是要能聽出歌手唱歌與麥克風的遠近距離感。在蒐集了 CBS/Sony 的意見回饋後,一款基於 MDR-CD900 的延伸產品誕生了,也就是 MDR-CD900ST 。

這款產品不僅是 Sony Music 的御用監聽耳機,更廣為九成以上日本的唱片錄音室所採用,並且常出現在各種音樂比賽的場合,投野先生野以這款一眼就可以看到側面半圓形紅金色標籤的經典產品為豪,從 MDR-CD900上市至今已經有 25 年的歷史,卻是一款歷久不衰的專業耳機。

也因為與同集團錄音室的這層因緣, Sony 不僅在消費性耳機有所著墨,亦是專業監聽耳機領域的箇中好手;在定位於一般消費者市場使用的 XBA 系列推出後,同樣採用耳道耳機設計的 EX 系列耳機高階款,包括 MDR-EX600 、 MDR-EX1000 則會繼續定位在專業監聽領域,兩個產品線將會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化。

至於動圈好?還是動鐵好?投野先生認為兩種單體的特性截然不同, Sony 則是會按照產品線的特性進行開發、挑選出合適的組合, Sony 不會因為有了新的平衡電樞產品線就讓動圈耳道耳機成為絕響;更重要得是投野先生覺得無論動圈或是平衡電樞結構,都還有很多未被挖掘的可能性, Sony 也會繼續打造出滿足各種消費者的耳機。

二訪 Sony 耳模職人投野耕治先生: 以行動與微型化為訴求,不斷挑戰新技術的可能

沒有耳模,就不會催生好耳機

身為第二代耳模職人,投野先生表示目前 Sony 總夠蒐集超過 500 款以上迥異的耳模作為耳機生產的研究,畢竟每個人敘述耳機配戴與聆聽感的能力有限,也不可能為了測試一款新產品就召集一堆人進行實地驗證並蒐集反饋,對於 Sony 的耳機開發,這些耳模樣本都是 Sony 耳機開發部門最珍貴的資產,例如投野先生手上的兩個耳模,左邊是目前 Sony 最小的樣本,基本上沒有一款耳道耳機可以塞入,右邊則是最大的樣本。

這些耳模可以拿來驗證耳機的配戴以外, Sony 也會將內部埋入麥克風,測試耳機配戴上去後,聆聽者可能會聽到那一類的聲音;此外這些耳模也可以切開,檢視聲音在這些耳道中的反射情況,對於耳道式耳機,還能看出矽膠耳塞塞入後的形狀。

投野先生在最後也分享了關於 Sony 耳機開發團隊對於耳機 Run In (俗稱煲機)的觀察,到底耳機需不需要 Run In ,如果純粹使用儀器測試單體能發出的響頻,運作一年與全新的耳機差異微乎其為,但是聽感卻會有所改變。

這個原因在哪?原來關鍵還是在於其它元件的老化,包括框體材質的劣化、耳機線材常時間通電的物理現象、耳罩因為長時間使用的變化,還有單體震膜的老化等等,都是造成耳機 Run In 後產生變化的關鍵因素;不過投野先生沒有特地鼓吹是否要 Run In ,只是單純提出 Sony 開發團隊的觀察結果。

二訪 Sony 耳模職人投野耕治先生: 以行動與微型化為訴求,不斷挑戰新技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