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世界超頻冠軍 Nick Shih 

一張頂級的主機板,除了主打極致用料、多媒體音效以及標榜電競之外,還能做出哪些不同的變化?多半到了一定等級的主機板就會特別標榜超頻的能力,不過專為超頻而生的主機板系列恐怕就比較少見。

華擎自進入市場一直以來就是主打超值路線,而與華碩分道揚鑣後,近三年也開始往中高階市場邁進,包括針對高階精品玩家的 Extreme 系列,以及與職業電競玩家 Fatal1ty 合作的電競系列,但華擎仍在思考該如何在高階市場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最後的解答就是專為超頻而生的產品線。

今天也特地採訪到這款為超頻而生的主機板的主要催生者,華擎科技全球產品行銷總監 Chris Lee 李正揚以及在今年初加入華擎主機板研發部的世界超頻冠軍 Nick Shih 。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不過超頻產品說來容易,畢竟每一家版卡廠商都會在旗下的頂級產品線針對超頻能力大做文章,但是怎樣才能算的上一款為超頻而生的極致主機板就是華擎最大的難題了。而最懂超頻的並非板卡工程師,而是現役的超頻玩家,華擎在今年初延攬了 Nick Shih ,借助他多年的超頻經驗推出專為超頻而生的 OC Formula 系列。

Nick Shih 表示,由於近年兩大 PC 廠的策略漸漸壓縮主機板上面的晶片組變化,導致各廠在晶片的搭配越來越大同小異,為了要讓消費者更明確的了解各家在板卡設計的功力,超頻能力成為一種展現研發能力的指標。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過去各廠在頂級主機板都會把超頻性作為重點附屬價值,當然不可否認,這些頂級主機板確實都是相當棒的超頻精品,但由於原本就定位在高階主機板,超頻只不過是這些主機版的賣點之一,除了適合超頻的用料以外,也會加入大量的附加價值,例如電競級的音效晶片或是內建無線網路等等,但這些額外的配件對於超頻是不具意義的。

換言之,一張追求極致超頻的主機板,該講求的並非有多少花俏的附加價值,而是能否提供一個穩定、可靠且便利的超頻環境,讓超頻玩家專注在超頻本身。這樣的理念化為實際,使 OC Formula 系列從頭到尾就只考慮超頻的需求,捨棄一切的高階版卡慣用的 LED 光影或是高等級的音效晶片,把重點放在最基礎的超頻相關設計上。

OC Formula 除了身為為超頻而生的超頻主機板系列之外,華擎還要賦予它一個神聖的任務,而且這個神聖的任務沒有 Nick Shih 就很難辦得到,就是期許 OC Formula 能成為超頻的傳教士,讓過去被視為只有進階玩家才能進行的超頻,透過 OC Formula 變得簡單許多。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是提供一般使用者最輕鬆的超頻方式,由 Nick Shih 精心調校 11 組超頻參數,即便沒接觸過超頻,都能利用這些參數輕鬆的提昇處理器的效能,雖未能如一般超頻高手搾出處理器的極致,也能瞬間打通處理器的任督二脈,解放整套系統的實力。

回到產品本身,作為首發的 OC Formula Z77 , Chris 表示,華擎把重點放在三大領域,分別是供電、散熱以及連接器三大基本盤,這也是超頻玩家在挑選主機板時最重視的關鍵要素,如果主機板上這三樣有其中一項設計不佳,就難以挑戰最極致的超頻。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供電方面,華擎不同於競爭對手可能提高超過 20 相以上的 CPU 數位供電, 反而僅提供中規中矩的 12+4 相數位供電,不過卻是使用支援數位供電技術的 CHIL 最新 8328 數位供電晶片,而且華擎會選擇只提供 12+4 相供電也是有理由的。

 

Nick Shih 表示,一般玩家都會有個迷思,越多相對超頻幫助越大,但實際上由於 Ivy Bridge 平台耗電量不若以往晶片組驚人,給予過度的供電只會造成各供電晶片無法達到最佳工作效率,反而變相造成耗電以及由於轉換效率低落的發熱情形,華擎經過測試後,發現 12+4 相是 Z77 超頻的最佳選擇;搭配 TI 雙層堆疊的新式 MOSFET ,提供最佳的 CPU 供電效率。

Chris 接著說,華擎為了減少主機板電流的耗損、產生無謂的發熱,還選擇使用三種不同特性的濾波電容,分別針對高、中、低頻雜訊使用 MLCC 、 POSCAP 以及 DIP 電容,將主機板上的雜訊盡可能的過濾。電感部份也捨棄傳統的鐵粉芯電感,導入新式的優質合金電感( Premium Alloy Chock ),將鐵損減至傳統鐵粉芯電感的 70% 。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至於散熱的部份,華擎在晶片以及主機板散熱也下過功夫,全新設計的主動式空、水冷混合設計散熱器能讓玩家選擇僅使用空冷或是水冷,甚至要挑戰超頻極限時可以將兩者併用。另外主機版本身更採用高達 8 層的 PCB 設計,其中有 4 層採用 2 OZ 鍍銅。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為何選擇 8 層 PCB ? Nick 提到,相較一般的 6 層主機板, 8 層 PCB 設計加上大面積2OZ 鍍銅,能有效的提供更好的散熱環境,藉由大面積的銅線路,將主機板本身的發熱降低,在極限超頻時主機板的發熱也比同級對手更低,提供更穩定的超頻環境。華擎也在Z77 OC Formula 提供比一般主機板更多的溫度感測器,能讓玩家更能掌控主機板發熱情形。

 

另外為了方便玩家省卻尋找散熱膏的麻煩,華擎與 GELID Solutions 合作,提供一條 GC-Extreme 散熱膏,這條散熱膏除了熱傳導性頗受好評外,最大的特點就是進行液態氮極限超頻時,也不會輕易的凍結、龜裂而影響散熱。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連接器的部份也是 Z77 OC Formula 的一絕,華擎特別在主機板與記憶體接點,也就是俗稱金手指的地方導入 15μ 金手指,提供更好的傳導性。此外在主機板的電源插座捨棄常見的圓形空心插針,使用獨特的實心方針設計,提供更大的傳導面積,可以有效減少 23% 電源損耗,甚至讓針腳溫度降低 22 度。

 

Nick Shih 補充, Z77 OC Formula 在 PCIe 插槽也經過特殊設計,首先選擇 3 條 PCIe 而非多半高階板卡的 4 條 PCIe ,也是考慮到一般極限超頻玩家鮮少會考慮效益不高的四顯示卡混合,而多一條插槽也會把成本轉嫁在消費者上,故選擇提供三條插槽。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而且為了方便在挑戰極限而無法開機的快速檢測以及不需要使用全部 PCIe 插槽的情境,華擎針對這三條 PCIe 插槽提供主機板上的PCIE On/Off開關,當不需要使用該卡時,或是插著多卡發現由於超頻失敗無法開機想進行檢測時,不需拔掉顯卡,直接透過開關就能直接關閉該條 PCIe 。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此外,Nick也 表示,為了更直覺的進行超頻,Z77 OC Formula 也提供兩顆巨大的 Rapid OC 鍵,搭配軟體以及 UEFI ,直接透過這兩顆按鍵就能調整 CPU 倍頻、BCLK 頻率以及 CPU Vcore 。而且為了提供超頻玩家準確的電壓監測, OC Formula 也提供二條 V-Probe 的插槽,玩家可直接將電錶連接到 V-Probe 對應的孔位進行精密的監測。

 

最後回到主機板的規劃,華擎並未選擇標準的 ATX 設計,而是採用比起一般 ATX 更大一些的CEB板型, Nick Shih 提到關鍵的理由還是在於為了挑戰極限超頻,畢竟 Intel 自將北橋功能整合到處理器之後,主機板上的晶片與佈線已經大幅簡化,但大面積的板形對於佈線以及散熱有相當大的幫助,畢竟減少干擾、增加散熱面積,在極限超頻時也更為可靠。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Chris 特別提到,在 Z77 OC Formula 包裝中可以看到 10 顆類似扣具的塑膠釘,這 10 顆被命明為超頻座的塑膠釘,實際的功能是讓玩家不需添購昂貴的裸測架,就能利用這 10 顆塑膠3釘固定在螺絲孔位把主機板撐高,充當簡易的超頻用裸測架。

 

而 Z77 OC Formula 也將秉持針對極限超頻需求,捨去對超頻不需要的花俏設計,將產品設計著重在對超頻玩家挑戰極限有幫助的產品本質上,以平實的價格讓超頻玩家不需負擔對超頻沒有幫助的額外設計上,例如 Z77 OC Formula 在海外控制在 240 美金,在台灣也低於萬元,且即便不拿來超頻, Z77 OC Formula 用於日常使用也是相當可靠的產品。

 

專為超頻而生! 專訪 ASRock Z77 OC Formula 開發歷程

Chris 表示, Z77 OC Formula 只是 OC Formula 系列的一個開始,未來華擎高階產品線將以黑色的 Extreme , 紅色的 Fatal1ty 以及黃色的 OC Formula 三強鼎立;除了 Intel 平台之外,也有玩家希望華擎能推出針對 AMD 的 OC Formula 主機板,這目前也在華擎的考慮當中,但可確定的是, OC Formula 將會隨著每一代新晶片組的推出而不斷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