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塔愛看書】《不只是天才》:一切都是因為愛

每個人看書,都有自己的習慣。有人像是追星一樣,喜歡閱讀特定作者的書籍,也有人只看特定主題(好比喜歡研究簡報設計的朋友,曾一口氣看完十本相關的書籍)。而我自己呢,沒有特定的興趣或偏好,有時會看作者、也有時會視主題而購入。就像我和這本書的結緣,其實源自於媒體的報導。

說到《不只是天才》這本書的作者徐安廬,這個名字我並不陌生。好幾年前,我就曾經在報端讀過這個名字,印象中那是一個住在美國的華裔天才兒童。

是啊,旅居美國、天才兒童還有攻讀博士學位,這些顯赫的經歷,聽起來很順理成章,但其實得來並不容易。不難想見,徐安廬的父母花了比尋常家長更多的心血,才把這樣一個熱愛思辨的天才兒童拉拔長大。不止於此,安廬的弟弟安祺也是一個天才兒童,可以想見要照顧這一對兄弟得花多少心力?

《不只是天才》這本書,其實早在2005年就已經出版,作者當時只是一個14歲正在讀大學生的青少年,這個熱愛學習、享受競爭的男孩,除了有早慧的天賦,也關懷社會,樂於擁抱這個世界。

作為一個天才兒童,徐安廬兩歲的時候就展現驚人的專注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樂高組合玩具組成與自己同高的機器人,五歲時已能解簡單的代數題目,六歲參加智商測驗,智商已超出量表能測驗的範圍,被認定為天才。

八歲的時候因為學校無法提供足夠的學習環境,所以開始在家自學。九歲開始參加內布拉斯加州大學的獨立學習高中函授課程,修習其所有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法語課程。十一歲贏得華盛頓州高中組科展大獎,一舉成為美國高中科展最年輕冠軍得主,成為歷屆年紀最小的大獎得主。

如果只是這樣,徐安廬跟其他的天才兒童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他居然在十一歲那年,和相差一歲的弟弟安祺以父母提供的二十萬美元創立世界兒童基金會(World Children Organization)。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徐氏兄弟心懷大愛,他們可真的不只是天才!

徐安廬的求學經歷算是一帆風順,十二歲進入華盛頓大學就讀,2007年6月畢業後共獲得華盛頓大學神經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化學等三個學士學位,創下該校同時以三個學位畢業的最年輕畢業生紀錄。十六歲,當同齡的孩子還在讀高一的時候,他卻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從事大腦和幹細胞的相關研究。

有趣的是當大家以為他未來會縱橫學術界的時候,徐安廬這位年輕人卻一頭栽進了創業的世界。現在的他是Airy Labs 的創辦人,同時還參與了Theil Fellowship 20 Under 20的計畫。才華洋溢的年輕人,努力打破現實的框架,想要向這個世界證明前進的方向。

《不只是天才》最新增訂版,還增加了他走出校園、開始創業的篇章。他在書中提到自己已經通過博士的資格考,算是博士候選人。但博士這個頭銜,卻對他沒有太大的意義。他捫心自問,對自己生命的要求是什麼?

我要影響許多人的生命,我要對世界、對人群有所貢獻,這是我生下來就要完成的事。

閱讀《不只是天才》,可以得知徐安廬的近況:他毅然走出校園,開創自己的事業,希冀運用科技來改變現有的教育。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有許多故事,只是徐安廬的特別精采。這個心中有愛的年輕人,希望用行動來影響這個世界。

如果你的角色是正在讀書的學生,或是家有幼兒的新手父母,都很適合閱讀這本書。我們要看的不只是一個天才兒童的養成和生活點滴,更可以從徐安廬精采的生命故事中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