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認識的實驗家,數位藝術的定義者:Doug Aitken

你一定要認識的實驗家,數位藝術的定義者:Doug Aitken

Doug Aitken, photo:EnelSharing/flickr

 

藝術與科技向來密不可分,顏料、攝影的技術的改變賦予藝術作品更多可能性。今日,衛星攝影、數位相機、濾鏡、電腦輔助設計甚至3D列印,都促使藝術跳脫傳統的框框,不斷衝擊我們的視覺,挑戰我們的想像力。

影音實驗藝術家艾肯(Doug Aitken)過去20年見識到都會的水泥叢林裡逐漸被數位浪潮吞沒,都市間充斥著LED廣告招牌,人們已經習慣周遭變得這樣多采多姿卻「一成不變」。不過,在這樣的數位時代就需要新的數位藝術型態,艾肯親身實踐,要讓五光十色的都市叢林變得不一樣。

去年五月,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赫什霍恩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原本一棟單調的圓筒型建築,經過艾肯的巧手搖身一變為一座13444 X 1080畫素的巨大螢幕。

艾肯將這座裝置藝術計畫取名Song 1。當夜幕低垂,博物館的外牆就是艾肯的畫布,循環播放一支35分鐘的影片。民眾無法站在定點看完全部影片,必須繞著建築物慢慢觀賞;艾肯希望博物館入夜之後可以完全「消失」,他稱之為「液態建築」,而他的許多作品背後都具有同樣的概念,包括最近與知名服飾品牌Levi’s合作的藝術專案Station to Station。

Station to Station是一個音樂與藝術節的概念,只是他不辦在公園或空地上,而是將活動轉移到一輛九節的移動列車。9月6日從紐約出發,28日抵達加州舊金山,途中每經一個城市,列車外的上螢幕就會播放不同的內容。

艾肯網羅數十名來自文學、音樂、電影和美食的獨立藝術家,創造出各個領域獨特的藝術作品。而列車的車廂被改造成巨大的LED螢幕,成了此次艾肯傳達藝術概念的媒介,民眾可購票搭乘列車,收益會全數捐給全國幾家合作機構,幫助新銳藝術家。

Station to Station專案聽起來像是個揉合各種藝術形式,極其華麗的展覽,不過同時,艾肯更希望傳達的是數位與實體藝術作品間日漸頻繁的互動,以及這種新興藝術與傳統藝術市場間的緊張氛圍。

今日,能夠獲得資金贊助的所謂高品質藝術大多還是在畫廊裡,許多策展人對新一代的數位藝術家仍持懷疑態度,遑論展示他們的作品,甚至不知道如何歸類這種結合日常生活科技的藝術。畢竟很多時候這類的藝術作品沒有一個血肉具體的形狀,只是一串程式碼、一個過程,僅用肉眼無法欣賞其中之美,必須身歷其境感受,就像艾肯的博物館影片牆,還有這次的藝術列車,它們不是可購買的藝術品,而是一個經驗。

當列車駛離紐約車站,它將改變人們對藝術的觀念、打破地理的限制,藝術不再是固定的形體,它會不斷變形,不再受空間限制,可以存在於它從你眼前呼嘯而過的那一瞬,也可以存留於縱橫阡陌的光纖網路,這,是艾肯想告訴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