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困境:從媒體圈的親身體驗開始談起

現在是2014年2月12日,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將陳述我在之前所待的媒體中,新媒體怎麼運作、發聲?以及產品內容的產製過程和以及發展上,遇到了怎麼樣的狀況?

這一點,很值得業界在未來生產新媒體的時候,可以好好的思考一些狀況。這整個故事可以用一首歌兒來形容……

嗯,就是下面這首:

『借我那把槍吧!我又沒說用不上那玩意兒!』

『當真理站在謊言的那邊時,我就解決我自己……』

出自左小祖咒〈愛情的槍〉

媒體的長官們的長相文章裡面沒法看到;但是我們用人物側寫profiles的方式來了解一下這個所謂的長官的輪廓…

台政清交等一流國立大學畢業的人(大多數是4-5年級生)的世代當中,有人一生都沒翻過一本漫畫,看完一部動畫;甚至遊戲跟電玩。但是他們出社會後,卻每天來一本天下雜誌、商業周刊、彭博商業周刊……滿嘴的商業模式、獲利模式。令人不知道他們是業務、記者,還是長官?

媒體內手握權力的人,卻對網路世界一無所知……這一點我們不能責備他們,在他們超前我們這個世代的20-30年的生活經驗裡面;這些人的生命裡面一點點都不在意自己所處的生命裡面的美學的素養。在他們美學素養需要養成的關鍵時刻;他們需要把全部感官的注意力以及思考的腦力全部投入所謂的「聯考」當中。

在那樣的過程裡面,相對現在的數位世界來說,「單純、類比、簡單、答案好解決;無異見跟爭議的世界。」這當然跟當時的世界的思考跟戒嚴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也有很大的比例在於,他們在進入媒體世界以後,到底有沒有繼續培養自己的美學觀點以及多方角度思考的觀點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些人在進入媒體的職場當中,多數時間就如同他們所認可的意識型態那樣,「單純、類比、簡單、答案好解決;無異見跟爭議的世界。」

所以當他們看到Jobs大神拿著iPad在台上時候;他們眼中完全沒想到眼前用了半輩子的電腦;除了Windows以外還有一個系統叫做MAC OS,而且還比Windows早誕生……他們才知道?

「噢,原來是Bill抄襲Steve……」而他們看到那塊可以多點觸控的平板電腦時,是多麼驚訝!多麼地感到世界被顛覆了啊!當然,他們也顛覆了我對媒體內「正派辦報」的「辦報」前面那兩個字的定義(就是良心只有在老闆發現到的時候才會發生,其餘的時間裡面都是其餘的)。

(想像一下:數位媒體單位的主管會議,清一色都是木柵某國立大學新聞系校友會。無論是前排繞著會議桌的人,抑或後頭跟走廊外頭的同仁,全部都是該校新聞所畢業的四年級後段班——絕對不會有暗刻或是同花;絕對清一色的白皮!)

我們看看這些報系記者出身的主管會怎麼說?當他們拿到iPad以後,是如此的興奮。

他們看到的是……「ABC那個球狀3D的東西,好炫!叫工程師做!」

他們看到的是……「App那個選單點開,會擴散排列;好炫!叫工程師做!」

他們看到的是……「Flipboard的翻頁效果,好炫!叫工程師做!」

然後他們決定出來的結果就是,「這些東西,我們通通都要放在我們公司旗艦App裡面!這樣老闆看了才夠爽!」注意到了嗎?長官們的出發點不是對於媒體的內容的發展有多少的KPI的增長、有多少可以進帳;會有多少在數位華文新聞市場的影響力;而是……「這樣老闆看了才夠爽!」

當產品的TA並不是消費者、讀者的時候;我們就看到這些人在會議室裡面開開心心的把產品弄出來就對了!所以決定把A、B、C、D塞進去一個App內,然後新聞接報系後台就OK啦!

接著,他們這些人所做的事情就是……好比說App內加入塞報系內的MOD的畫面架接、直播時間的設定等東西,他們把責任跟權力通通放在一個人身上!更不用說,這App產品裡面決定哪些頁面要埋入Google Analytics做大數據追蹤的決定;以及要追蹤怎樣的資料的工作通通都會通通塞到這一個『資深企劃』(也是某木柵國立大學畢業校友之一)的身上去!

這位本來管網頁的「資深企劃」,被調去管理App以後,就會發生當需要去跟串流方面的工程師溝通公司內的影音怎麼去串的時候;這位管App的「資深企劃」,通常會是一問三不知,或是想盡辦法找比較懂得人去。

因為她就是個「企劃」,位階就是個從管網頁的分公司轉到報系內的人!

真得罪這些長官、老學姊或學長還得了?當然這些東西都最後決定在學長輩的手裡面!產品怎麼規劃?要分載具設計訊息?(不會,不是把新聞都丟上App就好了?使用者習慣?她大爺的!)產品怎麼設計?如果產品需要in App閱讀,請問要給多少字數?(不要問我!去問報社長官!)

多少量才會讓人在行動閱讀的狀態裡,好看(內容文字大小)?多少量才會讓人在行動閱讀的狀態裡,好懂、易懂(記者上導言、副標字數限制)?多少量才會讓人在行動閱讀的狀態裡,清楚?哪些要上載具(編輯要怎麼篩選要上載具的新聞?)?

這些問題,往往一問三不知!所以負責開發App的工程師,得要經常性的自動自發去跟不同的單位周旋、彼此間切換身分……還得注意進度時間,因為這位「資深企劃」是個「大外割」。

然後產品上線的時候,QA報告書;怎麼寫?她最多開一個Google Docs共用的To Do list的Excel表給其他的企劃、PG跟ART去測試App。請問專業的QA Team呢?很抱歉!App的PG需要同步擔任測試的PG!

『殺了真理吧!或者殺了謊言吧!』

『千萬不要讓他們站在敵對的那一邊!!』

出自左小祖咒〈愛情的槍〉

發現到了嗎?我們的媒體一直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協助;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需要被資訊化的一群;雖然他們印報紙已經早就用電腦化編輯,導入了不少所謂的『北大方正』的系統去印報紙;但是真正需要被教育的就是這些長官在產品變成數位以後的這些經驗;他們不但沒有,反而還在自己的路上擋住真正可能發生可能性的後進人員,不論是否在薪資結構、內部人員調度、資料分析設計的結構上。

對於媒體內要做新媒體;負責總體評估該產品的人力,原本應該交給科技業的角色去開發App的人;由一個統籌的總PM(產品經理)從開案前端確定產品走向以及TA受眾的規劃以及介面UI的Wireframe的規劃,乃至於規劃APP產品所需的資源當中;轄下許多子系統的配合的PM間工作進度的確認以及API的開發…。好比,上稿系統的PM需要編寫api開發給App端串接;同時整體上稿後台介面也需要調整用來因應APP新聞的上稿、採訪編採影音串流的PM也要確定每一則SOT的server送出來的url跟格式,與載具間不會相衝……、甚至App前端的工程師(iOS/Android)的PM/PG去執行開發任務與產品的上市前的各階段的QA。

這些種種的專業人士的加入跟擘劃;而相對的需要的就是專業的人才,他可以了解到整體產品的前端App撰寫、產品內App本身UI/UX的動線設計、乃至於後端其他產品支援內容的規劃。

如何協調各團隊間可以在時間當中把產品開發完畢;還有兼顧到美學以及幕後大數據戰略。這些東西都是IT程式端在專業環境當中出來的訓練以及業界打滾的經驗啊!這些東西都是軟體業界所在從事的專案管理的內容啊!但是在薪資結構上、往往都不是那麼的開心就是了!一個PM居然薪水只有3萬多不到,這等薪資結構,真讓人沒齒難忘。

未來的媒體產品彼此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產品線的內容會越來越近似,怎麼區分?怎麼增加訂戶跟使用習慣?。而且既然有辦法做MOD電視新聞,但是卻連APP跟主要收視客群都不知道。請問我們該怎麼往下一個世代前進呢?請問還可以用「正派辦報」這個招牌攬客嗎?時間可不等待你這樣繼續灑錢啊!一年多以前的現在,我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自願的被媒體掃地出門。

我衷心的祝福這家公司,希望他們還可以繼續勇敢前進,探索前所未至的媒體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