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醫之門4︰火神派熱潮之冷思考

步入中醫之門4︰火神派熱潮之冷思考

top 2年前,我在與“愛愛醫”朋友交流的時候,就有人問我對火神派的學術觀點有何看法,實話說,我當時對“火神派”提法並沒什麼印象。後來又有人問我對李可先生的《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大劑量用附子的看法,這下我明白了,“火神派”大概是指善用附子溫扶陽氣的學術派別吧。由此,我想到以前所讀過的祝味菊、吳佩衡的一些著作,但我不敢胡亂評說,畢竟學術淺陋,豈可胡言以誤導後學者。 由于臨床工作的繁忙,一直沒靜下心來重溫上述醫家的學術著作,認真拜讀現代“火神派”的新作。但有一件事大大地觸動了我,認為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火神派”的主要學術觀點和用藥特色。一個剛跟我上臨床的研究生,看見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附片,問我︰“老師,您是火神派的嗎?”當時我非常驚奇,我從沒有意識到我的學術觀點是以溫陽為主,我在臨床特別注重“辨證施治”四字,該扶陽就扶陽,該益陰就益陰,對各家學說主張取長以補短。接下來學生和我的交談更讓我感到驚訝。學生說︰“老師,您用附片治心衰多是以小劑量開始,要是能像李可老先生一樣一開始就大劑量使用,那臨床療效就會更好,會有更大的提高!”我問我的學生︰“你是從哪兒學來的用附片一定要大劑量?”學生的回答很有味︰“老師,火神派啊,您連這也不明白?”由此,我意識到“火神派”影響之大,也從我的研究生盲目追捧“火神派”大量使用附片意識到“火神派”之熱可能H{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誤導效應。我開始關注有關“火神派”的一些評論,發現“火神派”的粉絲們大部分是問道中醫不久的大學生,或者是從業不久對中醫很多理論缺乏深度理解的醫師。 “火神派”著作的出版也非常火爆。近年來,“火神派”及其傳人或倡導者所著“扶陽”書籍層出不窮,市面有張存悌著《中醫火神派探討》,《中醫火神派醫案全解》,盧崇漢著《扶陽講記》,祝味菊、陳蘇生著《傷寒質難︰火神師門問答錄》,唐步祺著《鄭欽安醫書闡釋》,莊嚴著《姜附劑臨證經驗談》,李可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及邢斌著《危癥難病倚附子》、傅文錄著《火神派學習與臨證實踐》……,可謂蔚為大觀。足見當今“火神派”之火,“扶陽”理論影響之大。作為非常專業的中醫“火神”專著,銷量之大、市場之好也令人振奮,似乎中醫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就將來臨。 然而,“火神派”熱潮在給對中醫的繼承、發展、重新認識帶來巨大積極推動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一些對中醫理論還缺乏深度理解、臨床經驗還不足的年輕學子、年輕醫師們盲目追捧“火神派”,將臨床水平的高低、療效的好壞與附子的用量直接畫上等號,少則三五十克附子信手拈來,多則四五百克放手用去,更有甚者,有人認為“說附片有毒是胡言”,甚至把附子的用量作為判斷醫生醫療水平高低的“標準”,已經演變到以使用附片劑量大小“論英雄”的境地。這種長期、大量濫用附子的反常現象,遠離了“火神”鼻祖鄭欽安學術思想原意,長此以往,對中醫的傳承、對患者生命的安全都必將遺禍無窮。 如何正確地把握“火神派”的主要學術觀點及客觀地評論“火神派”學術的臨床價值?也就是說,通過學習“火神派”的著作我們應該掌握什麼?接受什麼?這點對于中醫初學者、年輕中醫師來說至關重要。 本書原系我學習“火神派”著作,結合我在臨床用附子的實踐經驗寫下來的一點心得體會,原發在網絡與同道交流,希望能借此對廣大醫患理性看待“火神”現象,科學看待大劑量運用附子類溫熱中藥的現象有所幫助,也希望在交流中能和大家一起進步,更好地掌握溫陽藥物的使用技巧。本無出書之意,但應人民軍醫出版社王顯剛博士之誠邀,更有恩師馬繼松之敦促,才匯編成冊。特別要申明的是,馬繼松老師不顧年邁身體欠佳,親筆修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江厚萬老師對本書提出很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同事彭麗麗為本書的校稿花費了大量時間,亦在此一並致謝。 本書之付梓,僅為學術交流。由于自身學識有限,書中有些學術觀點可能存在爭議,懇請明哲正之。

特價現省: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