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首上微網誌1天後就有24萬粉絲

作者:劉威麟  出處:Web Only 2010/01

昨天晚上七點多Twitter還短暫當機,這篇報導懷疑可能是海地第二次地震,或是…比爾蓋茲的關係。

沒錯,昨天,竟然是比爾蓋茲第一次出現在Twitter上面,讓網友塞爆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這樣。根據第一個找到此消息的The Next Web的記錄,1月19日早上11:59,蓋茲先生留下了他的第一條微網誌訊息「Hello World」,他的twitter帳號才開站三小時後比爾蓋茲只有241個粉絲,但現在才過了一天多,他已經有了24萬名粉絲,而且還在快速的增加中!

而他的Facebook的粉絲專頁也是一樣的狀況,幾乎和twiter同一時間「問世」,現在也已經有5.8萬名粉絲。不過,在facebook的部份可看出比爾顯然想辦法拚命的上傳照片,想把所有照片都放上去,然後他每次放照片都按「發佈」,加上其他訊息,幾乎每個小時都在發文,令人擔心的想請比爾不要在前兩天就把熱情全都「發光了」,以後大家就沒東西看了。

有趣的是,大家在「分析」,這次比爾蓋茲似乎是比較有「意圖」想在社群媒體上玩些東西,第一個跡象當然就是「同時開」的動作,Facebook和Twitter同步開始po文,這點不太自然;另外,譬如比爾的facebook帳號,據說是在一個月前早就開好了,顯然不是突然的創意,而是早早就開始準備了。然而,這個「意圖」不一定和微軟有關係,因為這次比爾蓋茲的貼文不斷的透露他是以個人的名義,並且顯然都在講海地賑災、公益活動等等,連帶的連結幾乎都是他的「Gates Foundation」,這樣一來,Bill Gates的頁面放在twitter、facebook這兩間「競爭者」的家裡,只是代表一位正在做善事的知名富翁,而不是微軟的策略、或微軟的未來。不過,它的這張檔案照片也令人感到有趣,有美國網友在猜比爾蓋茲身後的「怪字」是啥?看懂中文就知道這是中文字,寫著「艾滋病xxx」,是他在參加大陸這邊AIDS活動留影的照片。

正是因為這樣,在這次的事件中,比爾蓋茲其實已不是微軟,只是一個名人,而名人的效應就是:進入Twitter,短短一天多就是24萬名粉絲,許多應該都是自然的進入,一個人拉一個人。換作是一間企業,絕不可能這麼快。我們舉例,比爾蓋茲在這些訊息中不斷提到的Gates Foundation,本身是知名公益組織,它自己也有一個專頁,不過,這個Gates Foundation粉絲專頁放在那邊已經至少幾個月以上,目前總數才4.8萬人,在短短的一天多,就被比爾蓋茲的個人粉絲專頁給「趕過去」了。

你說,這個效應,又透露了什麼創意或可應用的地方嗎?

有的

猛雷一劈,令我們想到了一件事!之前大家知道幾個成功的歐美網站,都是有明星的創辦人或明星代言,或是像twitter那樣因為明星使用者而一波一波的拉上去,但一個網站、或一個小小的創業家,想找到「明星代言」,是夢境裡才會發生的事,但,這次的比爾蓋茲事件,突然間,我們可以整理出一個有趣的新策略──

這策略叫做「老名人代言」。對創業家、小網站來說,找來「老名人」不是這麼困難,畢竟,找個朋友打個電話他就願意出來幫你代言一下,沒有經紀公司也沒有談價錢,而且老名人也對網路充滿好奇,你幫他引領到網路的世界。不過,重點是,「老名人」在網路上好用,不只是因為他老、他過氣、他「便宜」,最重要的是,「老名人」在網路上有一種很奇特的吸引力

幾乎可以想像,「老名人」在網路上的爆紅速度,可能不會輸給現在的名人。Why? 這是奇妙的人類心理──

我們看到,一個在三十年前曾經在實體世界很紅的人,或是實體世界很紅的東西,突然間,來到了網路上,有了一張「新臉」,或許是一個微網誌、一個粉絲專頁……這時候,網友往往會比以前在實體世界時代還更瘋狂的去加入、去擁有,而且去傳頌!

或許,你根本不是此人的粉絲!但,你就是會很高興的按下「加入」。

對不對?很奇怪吧?

當年你可能沒這麼喜歡他,但當他的出現,你就是會很高興的按下「加入」,很奇怪吧?

為什麼?

因為,它已經不只是它,它代表著某一塊的「記憶」,那一塊,儘管只是一小段的畫面,那就足夠讓你很高興按下「加入」!仔細想想,其實,身為一個網友,你已經不是「加入它」,其實,你是在「讓它加入你」!加入什麼?加入了你的新家(網路),加入你在網路上的臉(個人檔案)、加入了你的網路社交圈,讓你的朋友都看到你讓這個老名人加入你的世界(OR其實是回到你的世界)。換句話說,過氣名人,變成了某個「貼紙」,讓你貼在臉上,代表自己的一段回憶與過去,你或許不會去聽他再辦的演唱會,但你卻會加入他的粉絲,尤其是,在你其他朋友都看得到的地方,你愈更會加入它!

而且,這個顯然不只和他「曾經」的名氣成正比,也和他「沒有上網」的延遲時間成正比,因為,他愈老,可以涵蓋的網民人口總數更大;對於很久沒聽到這個名字、但它卻代表童年回憶的那種「好久不見」的驚喜感,往往更是巨大的嚇人!可以讓愚公移山、使鬼推磨!足夠讓網友花一個早上的所有時間,找來所有人,所有朋友,所有的全世界,拚命加入、拚命加入、拚命加入!

當然,名氣好像也不能太差,不然基本的認識的族群可能不夠,而沒有上網的時間也不能太久。所以,到底那個最佳點在哪裡,我們還說不準,不過,以下是幾點關於「老名人當網路代言人」還蠻有趣的觀察,以及它們可能可以利用的「創意」:

一、老名人實在多得算不完,一定請得動:想想,就算我們只拿之前曾經的「第一線」,細數這些人有多少?只要讓五年級生(60後)、六年級生(70後)、七年級生(80後)有聽過的第一線名人,有多少人?至少有500人吧!這些人都還活著,走在路上可能你認不出來,但聽到名字就會讓你發出一聲好長又好尖的驚嘆,對!好久沒看到他了!如果這樣的人,幾乎在網路上一推出來就能得到相當大的迴響,那麼,我們可以好好的想一想,這麼多的老名人中,有哪一個「比較好談」的?我們找他們出來,做代言,或參加某活動,其實說難聽一點,只要他們參加這麼一次,下次或許還可以視情況再找「另一位」,如此繼續下去,這些代言在線上的效果也層層加總上去。

二、企業品牌,如同老名人有效:同樣的概念,用在企業的品牌上面,似乎也很有效,某些已經存在的三十年老品牌,可能是某某飲料、某某餐廳、某某日常商品,現在突然開了一個線上的微網誌,就可以造成很不錯的效果。有些是已經不存在的品牌,如果能循線回去談,再將它帶回來,那種驚喜感可能會更大。意思是說,找「老企業字號」有可能比「找老名人」還要容易成為網站公司或APP公司的獲利來源,因為可以去和這些廠商洽談,免費的做這些頁面,為廠商帶來好處,自己也一定能被拉抬上去。我們給了線上的資源,而他們給了線下的資源;我們給了年輕人,他們給了老人。

三、個人識別愈高的網站上,「老名人」愈有效:以往也有老名人在開部落格,但那種的效力有限,因為我們只能去「看他」,無法讓他「加入我的世界」,因此,「老名人」的效應,一定要在可以讓自己自我識別的平台譬如facebook、twitter這種,有一個明顯的粉絲總數的計數器,而且其他朋友有機會可以看到你加入了誰誰誰,這樣,才會有效!這點也讓我們思考,目前的平台真的有讓這些老名人效益發揮嗎?如果你能想出某一個社群新平台,讓這種「加入我」的滿足感更為強烈兩、三倍,可能可以在老名人加入、大家支持的幾個循環之後,這個網站本身也能快速竄紅。

網站創業什麼都是新,但不只新的方向有「新」,老的方向原來也有「新」啊。還有多少「老潛力」還沒被挖到網路上?新創業家想一想。

原文的超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