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產版本大概就這樣, HTC Vive 開發版第二版動眼看
HTC 今年在 CES 宣布第二代的 HTC Vive 開發者套件,稍早也在台灣開放給媒體拍攝;雖仍稱為開發者套件版本,不過依照四月份要上市的計畫,以及產品本身的設計結構,基本上已經可視為正式版的設計,筆者也就稍早拍攝的畫面簡單敘述與先前早期版本的差異。
先前第一版開發版照片可見先前文章:請點此
這兩個方盒就是作為空間感測的偵測器,基本上的放置是要位於對角線,下方與後方各有一個腳架鎖點,故可選擇在牆上配置鎖點或是使用腳架布置;機身後方由左到右的插槽是電源、控制鍵、 3.5mm 介面的連接端子(現場的說法是用於兩個感測器對接用的)以及用於韌體升級的 micro USB 。
頭戴顯示器主要的改變是頭帶、感測器遮罩以及安裝了前方相機;頭帶的設計從原本由橫向與頭頂兩道束帶固定的方式,多了類似運動頭框的後方包覆設計,以及從本來束帶直接固定在頭盔的設計改為多了一個可上下轉動的轉軸,比起本來的束帶型設計,由於後方包覆式相較原本束帶與頭部的面積變大,重量也可更為分散,配戴也會更舒適,且配戴時應該可像是帶安全帽一樣由斜上方往下把束帶戴上。
至於感測器原本是直接外露,新版本的設計則是多了黑色的半透明遮罩,或許是考慮到原本外露設計可能比較會弄髒或是感測器受到直接性的刮傷;另外頭頂的線材連接器似乎也多了保護,但不太確定是否維持原本使用標準 HDMI 、 USB 3.0 與 3.5 立體聲端子的設計,或是改為固定式線材設計,雖然最終仍是由三條線材連接,不過比起本來的設計至少頭頂的三條線材事先固定住,應該在移動時較不易影響。
最後多的前方相機暫時還不是用於 AR 增強實境的混合應用,而是考慮到先前的設計完全看不到外面的情況,利用追加攝影機的方式讓使用者可捕捉到真實房間的環境,例如要起身拉開椅子,玩到一半要喝水,或是要結束遊戲坐下休息,都不用像本來最好需要另一個人協助的瞎子摸象情況。
雖然控制器的設計邏輯不變,不過在造型的變動是相當明顯的,原本六角形尖塔的頂部設計被改為像是吹泡泡球的中空圓框,控制器上的感測器也有如頭盔一樣被保護起來,下方握柄與按鍵重新經過調整,握持的人體工學也改善許多,至於充電則是藉由底部的 microUSB ,不過由於兩隻控制器並未用連接線串起,意味著充電時兩隻控制器需要各自連接一條 microUSB 。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