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塔愛看書】《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等待,為了甘之如飴的延遲滿足

等待,漫長的等待。嗯,就好像在等待失約的朋友一樣,這的確是一件惱人的事呀。我也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樂於等待的人並不多。然而,如果有一天我們需要等待的話……你善於等待嗎?懂得等待背後所隱含的真諦嗎?

上禮拜,我們才剛看完《關鍵18分鐘:最成功的人如何管理每一天》這本談時間管理的好書。而今天,我們要接著看的是《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這是一本與決策過程有關的書籍。

大家都討厭的「等待」這件事,看在本書作者帕特諾伊教授的眼裡,卻是一個甘美的果實。他甚至認為,等待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科學。快思不見得不好,但慢想絕對有它的好處。

在這本討論決策時機的書中,作者親自對百餘位專家進行訪談,深入研究心理學、行為經濟學、法律、金融與生理等領域的實驗成果,為我們揭開時間與延遲決策的謎團。

《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收錄了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內容,像是心臟在亳秒間的反應如何影響大腦的決策?英國溫布頓網球賽冠軍回發球的準備方式,居然與個人決策有關係?為何第一次約會的時候,只能共進午餐?還有政治人物爆發出軌醜聞的時候,該如何拿捏道歉的時間與力道?

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子雖然都大不相同,但經過作者的歸納與整理之後,卻赫然發現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好的決策,就必須有足夠的時間讓心智來處理複雜的資訊。這和以前我們學過要重視直覺,或者立刻做出反應的原則似乎有些牴觸;不過,帕特諾伊教授卻認為不急著決定的事,放慢回應同時管理延遲,幾乎都能替生活帶來更好的結果。

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實驗案例,研究人員給一群四歲小孩每人一顆棉花糖,小朋友可以選擇立刻吃掉,或是等待十五分鐘後拿到兩顆棉花糖。等到這些受測小孩長大之後,研究人員又追蹤他們的學習成績,赫然發現當年願意等待十五分鐘的小朋友,普遍在高中標準測驗的表現較佳,也比較不會出現衝動的行為舉止。

顯見願意延後滿足的小孩,能夠領略等待的意義,通常也比較能夠調整自我的情緒。

這本書很有趣,它顛覆了我們很多既有的觀念,好比「拖延是好事」,就無法見容於傳統的思維。但作者強調,假使有1小時的決策時間,就該在第59分鐘再回應;如果有1年的時間,就等到第364天。是的,即使只有1秒鐘,還是要盡量拖延,連1毫秒都要計較。

當然,拖延的目的是為了有更充分的時間可以做準備,進而做出一個更好的決策。如果事先沒有做好準備和規劃,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決策品質了!

這就好像「股神」巴菲特所提到的,「你永遠不必揮棒。只要站在打擊板上,面對投手丟過來47美元的通用汽車股票,39美元的美國鋼鐵股票,沒有人會喊三振出局,也無所謂處罰,頂多就是錯失機會而已。整天就等待喜歡的球出現,然後當外野手打瞌睡,就站上去打擊。行動本身不會讓我們賺錢,做對了才有賞。至於要等待多久,那可沒有期限。」

與其說巴菲特是一個很會拖延的人,倒不如說他精於計算、善於等待。他膽大心細,每天只專注在自己所關注的投資標的。也許因為等待的關係,平常也許會讓一些不錯的機會從身旁流失,但只要是他鎖定已久的大獵物,絕對不會空手而回。

很多人都嚮往「股神」物質不虞匱乏的生活,卻忽略了巴菲特他平常是如何在研讀財務報表上下苦工?等待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辛苦的,但我們必須學會品味,想像這是一種甘之如飴的絕佳滋味。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這本好書,學習等待與延遲滿足的技術吧!